江南造船完成“雪龍”號多項重大改造工程
2013-12-31 15:26:26 來源:中國船舶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自今年4月16日停靠江南造船(位置 評論 新聞)集團(集團)有限責任公司碼頭以來,“雪龍”號在江南造船、中國船舶工業(yè)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、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以及中國船級社(位置 聯(lián)系)等有關單位的通力合作下,對其進行了第三次恢復性維修改造工程。據介紹,“雪龍”號于1993年從烏克蘭進口,最初為一艘北極破冰運輸船,之后我國對其進行了改裝,為其增添了海洋調查基本設備,并增建科考實驗室,以適應極地科學考察與供應的需求;2007年,我國再次對該船的科考實驗室、作業(yè)甲板和生活區(qū)進行了整體改造,使其進一步滿足了當時極地考察的需求。與此前不同,此次恢復性維修改造工程較為徹底,相關升級改造項目不僅包括甲板機械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、環(huán)保系統(tǒng)、科考設備等,而且整個動力系統(tǒng)全部換新。經過前期緊張的設計論證和歷時170天的晝夜奮戰(zhàn),該船目前的各大性能指標均達到并超出了船東預期。
把脈聽診 望聞問切靠扁鵲
“雪龍”號改造工程除了需要進行基本的恢復性維修,還要換新整個動力系統(tǒng),技術難度之大、工期安排之緊、作業(yè)要求之高都決定了前期統(tǒng)籌策劃的重要性
“這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,修中有造、造中有改、修改結合。”江南造船修船辦公室主任、“雪龍”號恢復性維修改造工程總建造師吳剛告訴記者,根據船東要求,“雪龍”號的機艙需整體換新,其工程總量相當于新造4艘76000噸散貨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的機艙物量。在通常情況下,1艘76000噸散貨船的機艙改造工程需要5個月,而“雪龍”號卻僅有6個月的工期,施工壓力之大可想而知。
為了應對挑戰(zhàn),在對“雪龍”號進行正式改造前,該項維修改造工程的副總建造師、江南造船生產運行部運行五室主任陳建新帶領的改造團隊花了4個月的時間,對該項恢復性維修改造工程進行了周密的策劃。據了解,由于該船原為烏克蘭建造,包括船體結構圖、電氣系統(tǒng)布置圖、原始重量分布圖等在內的關鍵性圖紙均已丟失,這給設計及改造工程增添了許多額外工作。為此,江南造船與七〇八所緊密協(xié)作,并爭取船東以及船級社的積極配合,一方面前往烏克蘭尋找相關圖紙,另一方面則登船進行實船測量、修正,力保新的設計及改裝工程既滿足船東的新要求,又不超越原始設計的最大負荷量,同時滿足船級社的各種新規(guī)范要求。
“七〇八所合理的設計及江南造船過硬的改造能力,中國船級社工程師對規(guī)范的透徹理解和靈活運用,加之與船東順暢的溝通,彼此的信任,是本次成功改造的基石。”“雪龍”號第二次、第三次恢復性維修改造工程總設計師、七〇八所研究員張福民告訴記者,為了掌握“雪龍”號的穩(wěn)性解決方案,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一個專家組專程來到七〇八所聽取匯報。經過一次簡短的方案匯報后,該專家組最終確定了維修方案。“這里面有八所領導自上而下的支持,設計團隊的辛勤付出,更有來自船東的寶貴信任。此外,江南造船得力精干的施工人員完美地在‘雪龍’號上實現(xiàn)了設計意圖,這份默契不僅來自兩家單位長期的合作,也來自于江南人一絲不茍的拼搏精神以及國內一流的修改造實力。”
從4月16日“雪龍”號正式駛進江南造船碼頭,到10月10日正式交付,該船先后經歷了拆除、安裝、試航等環(huán)節(jié)的改造,最終“換骨脫胎”。據了解,經過江南造船精心改裝以及先后兩次試航檢驗后,該船的總體性能已完全恢復到了20年前的出廠水平,包括破冰能力、穩(wěn)性能力、裝載能力、續(xù)航能力、安全性能以及排放標準等在內的主要性能參數均超出了船東的預期。經過本次恢復性維修改造工程,當前的“雪龍”號已然“起居”有序、“心血管”健康、“飲食排放”順暢、體能強健、容光煥發(fā),其使用壽命至少可以延長10~15年,并可承擔更繁重的南北極考察與供應任務。
據介紹,換“心”后的“雪龍”號,油耗大幅降低,在以經濟航速15節(jié)航行時,僅為原來的68%,成功實現(xiàn)了新主機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與原始軸槳的完美匹配,使各檔軸系負荷達到最佳狀態(tài);主機性能得到提升,最高航速從17.9節(jié)提升至18.9節(jié);以輕油替換重油作為動力燃料,船舶航行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大幅減少。“雪龍”號船體結構經過本輪改造后,其重心位置從原始設計的10.14米進一步下降到了10.09米,船體的穩(wěn)性得到提升,這使該船即使在極端海況下,也不再需要通過油艙加壓載水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就能保障從南極空載安全返航。同時,船舶在風浪中的極限橫搖角度進一步減少,更有利于貨物裝備的安全,使該船的安全性大大增強;破冰方法得以擴展,通過對艏艉尖艙壓載水的調撥,可以用“碾壓破冰”法壓碎較以前更厚的冰層,將首次完美展現(xiàn)該船全面的破冰能力;最大裝載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,從6000多噸提升到9000多噸,并新增了500立方米的油艙。此外,船上的錨機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、舵系設備以及直升機拖拽設備等多年積攢的故障得到成功排除,不僅消除了多處隱患,更新增了多項實用功能。
病情反復 臨危不亂有華佗
“雪龍”號改造工程實施過程中,江南造船在維修、采購、塢期等方面遭遇諸多臨時變故,如何妥善處理以保證工期,十分考驗其項目管理能力
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,計劃總是遭遇變化。在新設備進入安裝階段前,需對船上的設備、管系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、甲板等進行拆除,但是,這工作看似容易,實則繁瑣且存在諸多危險。據悉,在“雪龍”號老舊設備的拆除作業(yè)中,施工隊伍原計劃15天完成,但是由于該船的機艙布置復雜、機艙污油嚴重、管系內存油多等原因,該項拆除工作最后耗時45天才完成。“之所以會花這么長時間,主要還是基于安全考慮。”吳剛向記者回憶了自己20年前經歷過的一次機艙起火事故,當時,由于船舶的管內存油未除凈,工人在拆除油管旁邊的自來水管時產生了火星,火星瞬時點燃了整個機艙,從外面看船板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都被燒得通紅,機艙內設備、線路全部報廢。因此,在“雪龍”號的拆除作業(yè)中,吳剛帶領的團隊格外謹慎,盡管工期緊張,他還是把安全生產放在了首位,通過提前策劃、積極制定多種預案,來確保拆除工作萬無一失。
另一件“意外”也值得一提。“雪龍”號的一個密封設備需從俄羅斯進口,但是,這家位于俄羅斯的生產廠家卻因為突發(fā)大火,延遲了交貨時間。這令船東和江南造船始料未及,如果設備無法及時抵達,相應的生產節(jié)奏必然被打亂,加上本來就很緊張的工期,按期交船將成為一個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務”。對此,江南造船一方面積極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聯(lián)系,及時派人前往俄羅斯敦促生產;另一方面則臨時調整施工計劃,將后續(xù)工作前移,以彌補因設備延誤而產生的時間差,為之后的順利交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。
除了應對突發(fā)狀況,如何切實協(xié)調好“雪龍”號恢復性維修改造工程與其他新船建造間的關系,也是江南造船必須面對的挑戰(zhàn)。在船塢內,與“雪龍”號并行建造著5艘新船,這意味著江南造船相關的龍門吊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資源將處于極高的使用頻率中,一旦協(xié)調不力,勢必影響到包括“雪龍”號在內的相關船舶的出塢節(jié)點。為此,江南造船各部門領導親自帶頭指揮,對風險因素提前預判并精心制定了多項應對措施,陳建新更要求密配部門全天候配合,對工藝、圖紙、供貨申請都能做到迅速反應;要求生產部門在施工過程中保持溝通,使上下道工序及安裝、拆卸等施工環(huán)節(jié)銜接到位;要求安全保衛(wèi)部在“雪龍”號入場后安排消防(產品庫 求購 供應)車輛全程監(jiān)護該船防火、防爆工作,增設5名專職安全員及多名現(xiàn)場保安日夜輪崗監(jiān)護。此外,為方便各部門動能申請,工務保障部在施工現(xiàn)場放置動能申請單,隨用隨填,免去在部門間的奔走時間;修船辦公室每天下午在船塢旁召開每日工地會,發(fā)生問題當天解決,查找原因及時閉環(huán),并對翌日工作進行布置。
正是得益于項目實施過程中臨危不亂、冷靜應對,江南人創(chuàng)下了170天完成600天的工程量、近400人參與施工、32個通宵輪班趕工等多項紀錄,最終使變化趕上了計劃,并按照約定時間順利向船東交付了“雪龍”號,保證了國家極地科考活動的順利推進。
病歷
“患者”:中國第三代極地考察破冰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——“雪龍”號
“主治醫(yī)師”:江南造船(集團)有限責任公司
“醫(yī)療團隊”:中國船舶工業(yè)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、中國極地研究中心、中國船級社
“病癥”:甲板機械、環(huán)保系統(tǒng)、電氣系統(tǒng)、科考設備等老化,動力系統(tǒng)急需換新。
“藥方”:修中帶造、造中有修、修造結合。尋回關鍵設計圖紙,實船測量,精選方案,安全施工,科學管理。
“療程”:4月16日進廠維修,10月10日正式交付。維修工程共分為前期策劃、正式維修、試航檢驗等幾個階段,歷時170天。
“療效”:總體性能完全恢復到20年前的出廠水平,破冰能力、裝載能力、續(xù)航能力、安全性能等參數均超出船東預期。使用壽命至少可延長10~15年,并可承擔更繁重的南北極考察與供應任務。